行业资讯
architecture culture
欢迎来到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建筑设计创新委员会!
{%%}
“这个作品既像雪花,又像星星”——北京冬奥会立体灯光雕塑“雪绒星”诞生记
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 题:“这个作品既像雪花,又像星星”
——北京冬奥会立体灯光雕塑“雪绒星”诞生记
新华社记者张漫子
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,不少观众对绽放在国家游泳中心南广场八朵大小不一、会发光的立体灯光雕塑——“大雪花”印象深刻。当夜幕降临,雪花立体编织结构与绚丽光影交织在一起,如闪烁在夜空中的“星辰”。这八朵被称作“雪绒星”的装置在后冬奥时代将作为装点“双奥之城”北京的城市公共景观,延续北京冬奥会带给世界的中国式浪漫。
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,8片晶莹闪耀的立体“雪花”在国家游泳中心“冰立方”南广场点亮,这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黄蔚欣团队原创研发的“编织式空间网壳”灯光艺术装饰,被称作“雪绒星”。受访者供图
在北京冬奥会期间,由“水立方”变身为“冰立方”的国家游泳中心,成为全球冰壶运动员巅峰对决的绝佳舞台。作为地面广场配套的灯光雕塑,分三组“飘落”在国家游泳中心南广场的八片闪耀的立体雪花“雪绒星”则巧妙融合了冬奥冰雪主题意象、科技冬奥理念与公众活动需求。
“雪绒星”主创设计师、项目负责人,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黄蔚欣介绍,2020年接到北京市科委、中关村管委会的项目任务后,团队首先考量的是如何实现雕塑在赛时赛后的两种功能。赛时作为冬奥配套景观,与“冰立方”“鸟巢”建筑元素默契呼应,共同烘托“冰雪主题”;赛后作为城市公共景观,激活城市“夜间经济”,成为市民新的打卡地。
黄蔚欣团队参考了“冰立方”建筑的多面体几何原型,基于正二十面体和编织网格设计出了三维的雪花雕塑。受访者供图
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。“不仅要考虑设计语言的艺术性,又要兼顾装置的工程性、耐久性、可维护性。”黄蔚欣说。因此第一步要考虑的是装置的形态与拓扑问题。雪花的典型特征是完美的六重对称性。“雪绒星”将雪花作为概念的出发点,沿袭“冰立方”的多面体形态基因,以正二十面体作为基础几何形,用线元素塑造曲面并拼接,形成或镂空、或完整的三维形体,以避免平面雪花形态作为公共雕塑造型过于单调的问题。
第二步需要解决的是装置的结构问题。黄蔚欣介绍,每一朵“雪绒星”都是用线元素塑造曲面,再拼接成镂空的、编织式的三维造型。它类似于传统手工艺编织结构,是基于现代数字设计与数控建造系统,用长条杆件编织成曲面空间造型。
“雪绒星的编织空间网壳结构,是具有弹性、可弯曲的自由曲面造型。基于一种全新的应对自由曲面空间网壳的数字设计与建造系统,通过自主开发的数字算法,实现自由曲面从形态设计、结构验证到施工建造的全过程掌控。”黄蔚欣说。
“雪绒星”采用了基于动态松弛算法的编织结构优化技术。新华社记者张漫子摄
事实上,编织结构灯光雕塑此前已得到应用。然而此前的灯带直接附着在玻璃钢杆件上,在白天视觉效果不够精致。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,为达到不论夜晚还是白天都能获得良好视觉效果的目标,黄蔚欣团队在第三步工作流程中充分考虑装置的耐久性、可维护、可用性等技术细节,对“雪绒星”的制作材料进行升级,创新研发出铝合金材料的数控编织技术。
“新材料实现了结构与灯光一体,电线也被藏了起来,使雕塑更为美观。”黄蔚欣介绍,新材料不仅经久耐用,更通过新工艺实现杆件预加工,从而简化了雕塑组装难度。于是,最终成形的“雪绒星”成为这样一个编织结构:乍一看,犹如一片六角形的晶莹雪花,换一个角度,又好像是拥有10个顶点对称立体结构的闪烁“星辰”,将光电现代技术综合应用到公共空间艺术中,为观众带来天外飘雪的意境和对浩渺时空的想象。
黄蔚欣说:“这个作品既像雪花,又像星星,于是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‘雪绒星’。冬奥会结束后,期待‘雪绒星’能得到市民喜爱,促进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和夜间经济的发展,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生活品质。”
来源:新华社